云服务器免费试用

负载均衡器(负载均衡器会定期向什么发送请求)

服务器知识 0 777

本文目录:

  • 1、负载均衡是什么
  • 2、负载均衡的三种方式
  • 3、负载均衡基本介绍
  • 4、常见的负载均衡技术
  • 5、负载均衡原理
  • 6、IPVS(LVS)负载均衡简介及实验测试

负载均衡是什么

负载均衡(Load Balance)其意思就是分摊到多个操作单元上进行执行,例如Web服务器、FTP服务器、企业关键应用服务器和其它关键任务服务器等,从而共同完成工作任务。

负载均衡建立在现有网络结构之上,它提供了一种廉价有效透明的方法扩展网络设备和服务器的带宽、增加吞吐量、加强网络数据处理能力、提高网络的灵活性和可用性。

负载均衡有三种部署方式:路由模式、桥接模式、服务直接返回模式。路由模式部署灵活,约60%的用户采用这种方式部署;桥接模式不改变现有的网络架构;服务直接返回(DSR)比较适合吞吐量大特别是内容分发的网络应用。约30%的用户采用这种模式。

扩展资料:

负载均衡的分类:

1、软件负载均衡解决方案是指在一台或多台服务器相应的操作系统上安装一个或多个附加软件来实现负载均衡,如DNS Load Balance,CheckPoint Firewall-1 ConnectControl等,它的优点是基于特定环境,配置简单,使用灵活,成本低廉,可以满足一般的负载均衡需求。

2、硬件负载均衡解决方案是直接在服务器和外部网络间安装负载均衡设备,这种设备通常称之为负载均衡器,由于专门的设备完成专门的任务,独立于操作系统,整体性能得到大量提高,加上多样化的负载均衡策略,智能化的流量管理,可达到最佳的负载均衡需求。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负载均衡

负载均衡的三种方式

负载均衡有三种部署方式:路由模式、桥接模式、服务直接返回模式。

1、路由模式(推荐)

路由模式的部署方式,服务器的网关必须设置成负载均衡机的LAN口地址,所有返回的流量也都经过负载均衡。这种方式对网络的改动小,能均衡任何下行流量。

2、桥接模式

桥接模式配置简单,不改变现有网络。负载均衡的WAN口和LAN口分别连接上行设备和下行服务器。所有的服务器与负载均衡均在同一逻辑网络中。

3、服务直接返回模式

对于客户端而言,响应他的IP不是负载均衡机的虚IP(VIP),而是服务器自身的IP地址。也就是说返回的流量是不经过负载均衡的。因此这种方式适用大流量高带宽要求的服务。

负载均衡基本介绍

【负载均衡架构部分转自】 58沈剑 [架构师之路](

负载均衡: 是分布式系统架构设计中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它通常是指,将请求/数据【均匀】分摊到多个操作单元上执行,负载均衡的关键在于【均匀】

常见的负载均衡方案:

【客户端层】到【反向代理层】的负载均衡,是通过“DNS轮询”实现的:DNS-server对于一个域名配置了多个解析ip,每次DNS解析请求来访问DNS-server,会轮询返回这些ip,保证每个ip的解析概率是相同的。这些ip就是nginx的外网ip,以做到每台nginx的请求分配也是均衡的。

【反向代理层】到【站点层】的负载均衡,是通过“nginx”实现的。通过修改nginx.conf,可以实现多种负载均衡策略:

【站点层】到【服务层】的负载均衡,是通过“服务连接池”实现的。

上游连接池会建立与下游服务多个连接,每次请求会“随机”选取连接来访问下游服务。(也即是rpc框架实现的)

在数据量很大的情况下,由于数据层(db,cache)涉及数据的水平切分,所以数据层的负载均衡更为复杂一些,它分为“数据的均衡”,与“请求的均衡”。

数据的均衡是指 :水平切分后的每个服务(db,cache),数据量是差不多的。

请求的均衡是指 :水平切分后的每个服务(db,cache),请求量是差不多的。

(1)按照range水平切分

(2)按照id哈希水平切分

[图片上传中...(-6b2508-1561902875888-0)]

常见的负载均衡系统包括 3 种:DNS 负载均衡、硬件负载均衡和软件负载均衡。

硬件负载均衡是通过单独的硬件设备来实现负载均衡功能,这类设备和路由器、交换机类似,可以理解为一个用于负载均衡的基础网络设备。比如业界非常出名的F5

缺点:

(1)价格实在非常昂贵

(2)扩展性不强

软件负载均衡通过负载均衡软件来实现负载均衡功能,常见的有 Nginx 和 LVS。

nginx和F5:

nginx和lvs比较:

lvs:

ELB:

SLB:

题目:日活跃用户 1000 万的论坛的负载均衡集群,该如何设计呢?

(1)评估流量

1000万DAU,换算成秒级(一天12小时),平均约等于232。

考虑每个用户操作次数,假定10,换算成平均QPS=2320。

考虑峰值是均值倍数,假定5,换算成峰值QPS=11600。

考虑静态资源、图片资源、服务拆分等,流量放大效应,假定10,QPS 10=116000。

(2)容量规划

考虑高可用、异地多活,QPS 2=232000。

考虑未来半年增长,QPS*1.5=348000。

(3)方案设计

可以用三级导流:

第一级,DNS,确定机房,以目前量级,可以不考虑。

第二级,确定集群,扩展优先,则选Haproxy/LVS,稳定优先则选F5。

第三级,Nginx+KeepAlived,确定实例。

(4)架构图

接入层技术:

缺点:

优点:

缺点:

优点:

缺点:

缺点:

nginx毕竟是软件,性能比tomcat好,但总有个上限,超出了上限,还是扛不住。lvs就不一样了,它实施在操作系统层面;f5的性能又更好了,它实施在硬件层面;它们性能比nginx好很多,例如每秒可以抗10w,这样可以利用他们来扩容。

99.9999%的公司到这一步基本就能解决接入层高可用、扩展性、负载均衡的问题。 假设还扛不住的话,就要考虑使用硬件设备f5等。如果还是扛不住,那么只有DNS来扩容了。

水平扩展,才是解决性能问题的根本方案,能够通过加机器扩充性能的方案才具备最好的扩展性。 facebook,google,baidu的PV是不是超过80亿呢,它们的域名只对应一个ip么,终点又是起点,还是得通过DNS轮询来进行扩容:

比如购买了阿里云或者aws。那么基本会使用云厂商提供的负载均衡中间件,比如aws(elb)、阿里云(slb)。这个负载均衡软件可以认为是 lvs+keepalived的高可用负载均衡服务

后端的service有可能部署在硬件条件不同的服务器上:

1)如果对标最低配的服务器“均匀”分摊负载,高配的服务器的利用率不足;

2)如果对标最高配的服务器“均匀”分摊负载,低配的服务器可能会扛不住;

(1)通过“静态权重”标识service的处理能力

优点: 简单,能够快速的实现异构服务器的负载均衡。

缺点: 权重是固定的,无法自适应动态调整,而很多时候,服务器的处理能力是很难用一个固定的数值量化。

(2)通过“动态权重”标识service的处理能力

提问:通过什么来标识一个service的处理能力呢?

回答:其实一个service能不能处理得过来,能不能响应得过来,应该由调用方说了算。调用服务,快速处理了,处理能力跟得上;调用服务,处理超时了,处理能力很有可能跟不上了。

动态权重设计:

例如:

(1)设置一个阈值,超过阈值直接丢弃

(2)借助“动态权重”来实施过载保护

案例策略:

1)service的负载均衡、故障转移、超时处理通常是RPC-client连接池层面来实施的

2)异构服务器负载均衡,最简单的方式是静态权重法,缺点是无法自适应动态调整

3)动态权重法,可以动态的根据service的处理能力来分配负载,需要有连接池层面的微小改动

4)过载保护,是在负载过高时,service为了保护自己,保证一定处理能力的一种自救方法

5)动态权重法,还可以用做service的过载保护

常见的负载均衡技术

四层负责均衡:主要是指通过判断报文的IP地址和端口并通过一定的负载均衡算法来决定转发到哪个指定目标,主要工作在OSI模型的第四层。四层负载均衡对数据包只是起一个数据转发的作用,并不会干预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应用层的通信(如:三次握手等)。所以能对数据所进行的操作也就很少,但相对于七层负载均衡来讲效率会高上很多

七层负载均衡:也被称为“内容交换”,指的是负载均衡设备通过报文中的应用层信息(URL、HTTP头部等信息)和负载均衡算法,选择到达目的的内部服务器。七层负载均衡可以“智能化”地筛选报文中 应用层信息,然后根据不同的信息进行特定的负载均衡调度。这种方式提升了应用系统在网络层上的灵活性,另外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后端系统的安全性。因为像网络常见的DoS攻击,这些攻击在七层负载均衡的环境下通常都在负载均衡设备上就截止了,不会影响到后台服务器的正常运行。

前网络中常见的负载均衡主要分为硬件负载均衡和软件负载均衡。硬件负载均衡比较知名的产品有F5 Big-IP、Cirtix Netscaler等等。而软件负载均衡就有着众多的开源项目,常见的有Haproxy、nginx、lvs等。

Haproxy:

lvs:

nginx:

Haproxy可以做代理服务相对于nginx而言有很多相同之处,统一可以基于mode tcp进行四层代理也可以基于mode http进行七层代理,但不同的是其无法使用location和if等进行匹配判断。突出优势在于有会话绑定,web管理界面,状态统计非常详细。官方推荐只启用一个进程,相对于nginx多进程架构工作并不理想,更多的线程可能会受到系统内存的一些限制。

程序环境:

主程序:/usr/sbin/haproxy

主配置文件:/etc/haproxy/haproxy.cfg

Unit file:/usr/lib/systemd/system/haproxy.service

查看配置文件

重要的几个参数,及性能调优,多数无需修改

发现日志发送给本机rsyslog的local2的facility,而本机的rsyslog里并没有定义,需要我们自己去配置

所以vim /etc/rsyslog.conf添加一段将local2的所有信息记录在对应日志文件中

由于HAProxy可以工作在七层模型下,因此,要实现HAProxy的强大功能,一定要使用强大灵活的ACL规则,通过ACL规则可以实现基于HAProxy的智能负载均衡系统。HAProxy通过ACL规则完成两种主要的功能,分别是:

1)通过设置的ACL规则检查客户端请求是否合法。如果符合ACL规则要求,那么将放行;如果不符合规则,则直接中断请求。

2)符合ACL规则要求的请求将被提交到后端的backend服务器集群,进而实现基于ACL规则的负载均衡。HAProxy中的ACL规则经常使用在frontend段中,使用方法如下:

acl 自定义的acl 名称 acl 方法 -i [ 匹配的路径或文件] 其中:

·acl:是一个关键字,表示定义ACL规则的开始。后面需要跟上自定义的ACL名称。

·acl方法:这个字段用来定义实现ACL的方法,HAProxy定义了很多ACL方法,经常使用的方法有hdr_reg(host)、hdr_dom(host)、hdr_beg(host)、url_sub、url_dir、path_beg、path_end等。

·-i:表示不区分大小写,后面需要跟上匹配的路径或文件或正则表达式。与ACL规则一起使用的HAProxy参数还有use_backend,use_backend后面需要跟上一个backend实例名,表示在满足ACL规则后去请求哪个backend实例,与use_backend对应的还有default_backend参数,它表示在没有满足ACL条件的时候默认使用哪个后端

这些例子定义了www_policy、bbs_policy、url_policy三个ACL规则,第一条规则表示如果客户端以 或 z.cn 开头的域名发送请求时,则此规则返回true,同理第二条规则表示如果客户端通过 bbs.z.cn 域名发送请求时,则此规则返回true,而第三条规则表示如果客户端在请求的URL中包含“buy_sid=”字符串时,则此规则返回true。

第四、第五、第六条规则定义了当www_policy、bbs_policy、url_policy三个ACL规则返回true时要调度到哪个后端backend,例如,当用户的请求满足www_policy规则时,那么HAProxy会将用户的请求直接发往名为server_www的后端backend,其他以此类推。而当用户的请求不满足任何一个ACL规则时,HAProxy就会把请求发往由default_backend选项指定的server_cache这个后端backend。

与上面的例子类似,本例中也定义了url_static、host_www和host_static三个ACL规则,其中,第一条规则通过path_end参数定义了如果客户端在请求的URL中以.gif、.png、.jpg、.css或.js结尾时返回true,第二条规则通过hdr_beg(host)参数定义了如果客户端以www开头的域名发送请求时则返回true,同理,第三条规则也是通过hdr_beg(host)参数定义了如果客户端以img.、video.、download.或ftp.开头的域名发送请求时则返回true。

第四、第五条规则定义了当满足ACL规则后要调度到哪个后端backend,例如,当用户的请求同时满足host_static规则与url_static规则,或同时满足host_www和url_static规则时,那么会将用户请求直接发往名为static的后端backend,如果用户请求满足host_www规则,那么请求将被调度到名为www的后端backend,如果不满足所有规则,那么将用户请求默认调度到名为server_cache的这个后端backend。

log:全局的日志配置,local0是日志设备,info表示日志级别。其中日志级别有err、warning、info、debug4种可选。这个配置表示使用127.0.0.1上的rsyslog服务中的local0日志设备,记录日志等级为info。

maxconn:设定每个HAProxy进程可接受的最大并发连接数,此选项等同于Linux命令行选项“ulimit -n”。

user/group:设置运行HAProxy进程的用户和组,也可使用用户和组的uid和gid值来替代。

daemon:设置HAProxy进程进入后台运行。这是推荐的运行模式。

nbproc:设置HAProxy启动时可创建的进程数,此参数要求将HAProxy运行模式设置为daemon,默认只启动一个进程。该值的设置应该小于服务器的CPU核数。创建多个进程,能够减少每个进程的任务队列,但是过多的进程可能会导致进程崩溃。

pidfile:指定HAProxy进程的pid文件。启动进程的用户必须有访问此文件的权限。

mode:设置HAProxy实例默认的运行模式,有tcp、http、health三个可选值。

retries:设置连接后端服务器的失败重试次数,如果连接失败的次数超过这里设置的值,HAProxy会将对应的后端服务器标记为不可用。此参数也可在后面部分进行设置。

timeout connect:设置成功连接到一台服务器的最长等待时间,默认单位是毫秒,但也可以使用其他的时间单位后缀。

timeout client:设置连接客户端发送数据时最长等待时间,默认单位是毫秒,也可以使用其他的时间单位后缀。

timeout server:设置服务器端回应客户端数据发送的最长等待时间,默认单位是毫秒,也可以使用其他的时间单位后缀。

timeout check:设置对后端服务器的检测超时时间,默认单位是毫秒,也可以使用其他的时间单位后缀。

bind:此选项只能在frontend和listen部分进行定义,用于定义一个或几个监听的套接字。bind的使用格式为: bind [address:port_range] interface interface其可以为主机名或IP地址,如果将其设置为“*”或“0.0.0.0”,将监听当前系统的所有IPv4地址。port_range可以是一个特定的TCP端口,也可是一个端口范围,小于1024的端口需要有特定权限的用户才能使用。interface为可选选项,用来指定网络接口的名称,只能在Linux系统上使用。

option httplog:在默认情况下,HAProxy日志是不记录HTTP请求的,这样很不方便HAProxy问题的排查与监控。通过此选项可以启用日志记录HTTP请求。

option forwardfor:如果后端服务器需要获得客户端的真实IP,就需要配置此参数。由于HAProxy工作于反向代理模式,因此发往后端真实服务器的请求中的客户端IP均为HAProxy主机的IP,而非真正访问客户端的地址,这就导致真实服务器端无法记录客户端真正请求来源的IP,而X-Forwarded-For则可用于解决此问题。通过使用forwardfor选项,HAProxy就可以向每个发往后端真实服务器的请求添加X-Forwarded-For记录,这样后端真实服务器日志可以通过“X-Forwarded-For”信息来记录客户端来源IP。

option httpclose:此选项表示在客户端和服务器端完成一次连接请求后,HAProxy将主动关闭此TCP连接。这是对性能非常有帮助的一个参数。

log global:表示使用全局的日志配置,这里的global表示引用在HAProxy配置文件global部分中定义的log选项配置格式。

default_backend:指定默认的后端服务器池,也就是指定一组后端真实服务器,而这些真实服务器组将在backend段进行定义。这里的htmpool就是一个后端服务器组。

option redispatch:此参数用于cookie保持的环境中。在默认情况下,HAProxy会将其请求的后端服务器的serverID插入cookie中,以保证会话的session持久性。而如果后端的服务器出现故障,客户端的cookie是不会刷新的,这就会出现问题。此时,如果设置此参数,就会将客户的请求强制定向到另外一台健康的后端服务器上,以保证服务正常。

option abortonclose:如果设置了此参数,可以在服务器负载很高的情况下,自动结束当前队列中处理时间比较长的连接。

-balance:此关键字用来定义负载均衡算法。目前HAProxy支持多种负载均衡算法,常用的有如下几种:

cookie:表示允许向cookie插入SERVERID,每台服务器的SERVERID可在下面的server关键字中使用cookie关键字定义。

option httpchk:此选项表示启用HTTP的服务状态检测功能。HAProxy作为一个专业的负载均衡器,它支持对backend部分指定的后端服务节点的健康检查,以保证在后端backend中某个节点不能服务时,把从frotend端进来的客户端请求分配至backend中其他健康节点上,从而保证整体服务的可用性。

option httpchk的用法如下: option httpchk method uri version 其中,各个参数的含义如下:

check:表示启用对此后端服务器执行健康状态检查。

inter:设置健康状态检查的时间间隔,单位为毫秒。

rise:设置从故障状态转换至正常状态需要成功检查的次数,例如,“rise 2”表示2次检查正确就认为此服务器可用。

fall:设置后端服务器从正常状态转换为不可用状态需要检查的次数,例如,“fall 3”表示3次检查失败就认为此服务器不可用。

cookie:为指定的后端服务器设定cookie值,此处指定的值将在请求入站时被检查,第一次为此值挑选的后端服务器将在后续的请求中一直被选中,其目的在于实现持久连接的功能。上面的“cookie server1”表示web1的serverid为server1。同理,“cookie server2”表示web2的serverid为server2。

weight:设置后端真实服务器的权重,默认为1,最大值为256。设置为0表示不参与负载均衡。

backup:设置后端真实服务器的备份服务器,仅仅在后端所有真实服务器均不可用的情况下才启用。

用nginx反代后端的两台tomcat主机,做动静分离,如果是jsp结尾的就发往后端,否则就交给nginx处理。

在两台tomcat主机上创建应用

nginx配置

则动静分离就实现了,并且我们还基于uri实现了会话粘性

负载均衡原理

负载均衡原理是在服务器和外部网络间安装负载均衡设备,独立于操作系统,整体性能得到大量提高,加上多样化的负载均衡策略,智能化的流量管理,可达到最佳的负载均衡需求。

负载均衡从其应用的地理结构上分为本地负载均衡和全局负载均衡,本地负载均衡针对本地范围的服务器群做负载均衡,全局负载均衡针对不同地理位置、不同网络结构的服务器群做负载均衡。

本地负载均衡不需要花费高额成本购置高性能服务器,只需利用现有设备资源,就可有效避免服务器单点故障造成数据流量的损失,通常用来解决数据流量过大、网络负荷过重的问题。同时它拥有形式多样的均衡策略把数据流量合理均衡的分配到各台服务器。

如果需要在现在服务器上升级扩充,不需改变现有网络结构、停止现有服务,仅需要在服务群中简单地添加一台新服务器。

扩展资料

全局负载均衡具备的特点:

1、提高服务器响应速度,解决网络拥塞问题,达到高质量的网络访问效果。

2、能够远距离为用户提供完全的透明服务,真正实现与地理位置无关性

3、能够避免各种单点失效,既包括数据中心、服务器等的单点失效,也包括专线故障引起的单点失效。

IPVS(LVS)负载均衡简介及实验测试

LVS是Linux Virtual Server的简称,也就是Linux虚拟服务器, 是一个由章文嵩博士发起的自由软件项目,现在已经是 Linux标准内核的一部分。LVS是一种叫基于TCP/IP的负载均衡技术,转发效率极高,具有处理百万计并发连接请求的能力。

LVS的IP负载均衡技术是通过IPVS模块实现的。IPVS模块是LVS集群的核心软件模块,它安装在LVS集群作为负载均衡的主节点上,虚拟出一个IP地址和端口对外提供服务。用户通过访问这个虚拟服务(VS),然后访问请求由负载均衡器(LB)调度到后端真实服务器(RS)中,由RS实际处理用户的请求给返回响应。

根据负载均衡器转发客户端请求以及RS返回响应机制的不同,将IPVS的转发模式分为三种:VS/NAT,VS/DR,VS/TUN

DR模式下,客户端的请求包到达负载均衡器的虚拟服务IP端口后,负载均衡器不会改写请求包的IP和端口,但是会改写请求包的MAC地址为后端RS的MAC地址,然后将数据包转发;真实服务器处理请求后,响应包直接回给客户端,不再经过负载均衡器。所以DR模式的转发效率是最高的,特别适合下行流量较大的业务场景,比如请求视频等大文件。

DR模式的特点:

LB只是将数据包的MAC地址改写为RS的MAC地址,然后转发给相应的RS。

因为LB转发时并不会改写数据包的目的IP,所以RS收到的数据包的目的IP仍是LB的虚拟服务IP。为了保证RS能够正确处理该数据包,而不是丢弃,必须在RS的环回网卡上绑定LB的虚拟服务IP。这样RS会认为这个虚拟服务IP是自己的IP,自己是能够处理这个数据包的。否则RS会直接丢弃该数据包!

因为LB不会改写数据包的目的端口,所以RS服务的监听端口必须和虚拟服务端口一致,否则RS会直接拒绝该数据包。

因为RS收到的请求数据包的源IP是客户端的IP,所以理所当然RS的响应会直接回给客户端,而不会再经过LB。这时候要求RS和客户端之间的网络是可达的。

因为LB在转发过程中需要改写数据包的MAC为RS的MAC地址,所以要能够查询到RS的MAC。而要获取到RS的MAC,则需要保证二者位于一个子网,否则LB只能获取到RS网关的MAC地址。

NAT模式下,请求包和响应包都需要经过LB处理。当客户端的请求到达虚拟服务后,LB会对请求包做目的地址转换(DNAT),将请求包的目的IP改写为RS的IP。当收到RS的响应后,LB会对响应包做源地址转换(SNAT),将响应包的源IP改写为LB的IP。

NAT模式的特点:

对于请求包,会进行DNAT;对于响应包,会进行SNAT。

虽然LB在转发过程中做了NAT转换,但是因为只是做了部分地址转发,所以RS收到的请求包里是能看到客户端IP的。

因为RS收到的请求包源IP是客户端的IP,为了保证响应包在返回时能走到LB上面,所以需要将RS的默认网关地址配置为LB的虚拟服务IP地址。当然,如果客户端的IP是固定的,也可以在RS上添加明细路由指向LB的虚拟服务IP,不用改默认网关。

因为需要将RS的默认网关配置为LB的虚拟服务IP地址,所以需要保证LB和RS位于同一子网。

又因为需要保证RS的响应包能走回到LB上,则客户端不能和RS位于同一子网。否则RS直接就能获取到客户端的MAC,响应包就直接回给客户端了,不会走网关,也就走不到LB上面了。这时候由于没有LB做SNAT,客户端收到的响应包源IP是RS的IP,而客户端的请求包目的IP是LB的虚拟服务IP,这时候客户端无法识别响应包,会直接丢弃。

IP隧道(IP tunneling)是将一个IP报文封装在另一个IP报文的技术,这可以使得目标为一个IP地址的数据报文能被封装和转发到另一个IP地址。IP隧道技 术亦称为IP封装技术(IP encapsulation)。IP隧道主要用于移动主机和虚拟私有网络(Virtual Private Network),在其中隧道都是静态建立的,隧道一端有一个IP地址,另一端也有唯一的IP地址。

利用IP隧道技术将请求报文封装转发给后端服务器,响应报文能从后端服务器直接返回给客户。但在这里,后端服务器有一组而非一个,所以我们不可 能静态地建立一一对应的隧道,而是动态地选择一台服务器,将请求报文封装和转发给选出的服务器。这样,可以利用IP隧道的原理将一组服务器上的网络服 务组成在一个IP地址上的虚拟网络服务。各个服务器将VIP地址配置在自己的IP隧道设备上。

它的连接调度和管理与VS/NAT中的一样,只是它的报文转发方法不同。调度器根据各个服务器的负载情况, 动态地选择一台服务器,将请求报文封装在另一个IP报文中,再将封装后的IP报文转发给选出的服务器;服务器收到报文后,先将报文解封获得原来目标地址为 VIP的报文,服务器发现VIP地址被配置在本地的IP隧道设备上,所以就处理这个请求,然后根据路由表将响应报文直接返回给客户。

轮叫调度(Round Robin Scheduling)算法就是以轮叫的方式依次将请求调度不同的服务器,即每次调度执行i = (i + 1) mod n,并选出第i台服务器。算法的优点是其简洁性,它无需记录当前所有连接的状态,所以它是一种无状态调度。

LB会根据RS上配置的权重,将消息按权重比分发到不同的RS上。可以给性能更好的RS节点配置更高的权重,提升集群整体的性能。

最小连接调度(Least-Connection Scheduling)算法是把新的连接请求分配到当前连接数最小的服务器。最小连接调度是一种动态调度算法,它通过服务器当前所活跃的连接数来估计服务 器的负载情况。调度器需要记录各个服务器已建立连接的数目,当一个请求被调度到某台服务器,其连接数加1;当连接中止或超时,其连接数减一。

加权最小连接调度(Weighted Least-Connection Scheduling)算法是最小连接调度的超集,各个服务器用相应的权值表示其处理性能。服务器的缺省权值为1,系统管理员可以动态地设置服务器的权 值。加权最小连接调度在调度新连接时尽可能使服务器的已建立连接数和其权值成比例。

基于局部性的最少链接调度(Locality-Based Least Connections Scheduling,以下简称为LBLC)算法是针对请求报文的目标IP地址的负载均衡调度,目前主要用于Cache集群系统,因为在Cache集群中 客户请求报文的目标IP地址是变化的。这里假设任何后端服务器都可以处理任一请求,算法的设计目标是在服务器的负载基本平衡情况下,将相同目标IP地址的 请求调度到同一台服务器,来提高各台服务器的访问局部性和主存Cache命中率,从而整个集群系统的处理能力。

带复制的基于局部性最少链接调度(Locality-Based Least Connections with Replication Scheduling,以下简称为LBLCR)算法也是针对目标IP地址的负载均衡,目前主要用于Cache集群系统。它与LBLC算法的不同之处是它要 维护从一个目标IP地址到一组服务器的映射,而LBLC算法维护从一个目标IP地址到一台服务器的映射。对于一个“热门”站点的服务请求,一台Cache 服务器可能会忙不过来处理这些请求。这时,LBLC调度算法会从所有的Cache服务器中按“最小连接”原则选出一台Cache服务器,映射该“热门”站 点到这台Cache服务器,很快这台Cache服务器也会超载,就会重复上述过程选出新的Cache服务器。这样,可能会导致该“热门”站点的映像会出现 在所有的Cache服务器上,降低了Cache服务器的使用效率。LBLCR调度算法将“热门”站点映射到一组Cache服务器(服务器集合),当该“热 门”站点的请求负载增加时,会增加集合里的Cache服务器,来处理不断增长的负载;当该“热门”站点的请求负载降低时,会减少集合里的Cache服务器 数目。这样,该“热门”站点的映像不太可能出现在所有的Cache服务器上,从而提供Cache集群系统的使用效率。

目标地址散列调度(Destination Hashing Scheduling)算法也是针对目标IP地址的负载均衡,但它是一种静态映射算法,通过一个散列(Hash)函数将一个目标IP地址映射到一台服务器。

目标地址散列调度算法先根据请求的目标IP地址,作为散列键(Hash Key)从静态分配的散列表找出对应的服务器,若该服务器是可用的且未超载,将请求发送到该服务器,否则返回空。

源地址散列调度(Source Hashing Scheduling)算法正好与目标地址散列调度算法相反,它根据请求的源IP地址,作为散列键(Hash Key)从静态分配的散列表找出对应的服务器,若该服务器是可用的且未超载,将请求发送到该服务器,否则返回空。它采用的散列函数与目标地址散列调度算法 的相同。它的算法流程与目标地址散列调度算法的基本相似,除了将请求的目标IP地址换成请求的源IP地址。

客户端发送对VIP的请求,lvs负载到后端某一台server,后端server处理后,直接封包回送客户端,源IP地址一定是lvs上面配的那个公网服务地址,也就后端server要配置这个ip,后端server收到的数据包是lvs没有变动过的(IP:vip),多个server,接入互联网的server持有相同的IP,是不允许的,因此,必须将后端server中的vip隐藏起来(对外隐藏,对自己可见)

VIP: 虚拟服务器地址

DIP: 转发的网络地址

1,和RIP通信:ARP协议,获取Real Server的RIP:MAC地址;

2,转发Client的数据包到RIP上,RIP上要求有VIP(对外隐藏VIP);

RIP: 后端真实主机(后端服务器)

CIP: 客户端IP地址

对外隐藏,对内可见

kernel parameter:

目标mac地址为全F,交换机触发广播

arp_ignore: 定义接收到ARP请求时的响应级别;

0:只要本地配置的有相应地址,就给予响应;

1:仅在请求的目标(MAC)地址配置请求

到达的接口上的时候,才给予响应;

arp_announce:定义将自己地址向外通告时的通告级别;

0:将本地任何接口上的任何地址向外通告;

1:试图仅向目标网络通告与其网络匹配的地址;

2:仅向与本地接口上地址匹配的网络进行通告;

lvs 主机:192.168.56.118

RIP主机:也就是需要负载的服务器,192.168.56.101-103

LVS是Linux Virtual Server的简写,意即Linux虚拟服务器,是一个虚拟的服务器集群系统,后来将lvs嵌入到linux内核,叫做ipvs

ipvs参数

保存规则

-S

载入此前的规则:

-R

配置lvs的VIP

确保/proc/sys/net/ipv4/ip_forward 内容是1

调整RS的响应。通告级别(每一台RS都配):

配置RS的VIP(每一台RS都配)

启动RS上的httpd

编写测试文件

启动httpd

客户端验证:

RIP:80 能显示

VIP:80不能显示

负载服务器安装LVS管理工具—ipvsadm

浏览器刷新: 访问vip:80

在DR模式中是所有服务机共享一个VIP,但是在IP隧道模式中,就相当于主代理机将包经过自己打包之后,将IP转化成公网可传递的IP,并将消息经过自己又一次的打包,发送给真实服务器,真实服务器对这个请求作出响应,这样就达到一个可以跨地区的传输。并且也避免了DR模式中代理机与真实服务机必须在同一局域网的不便。

说明:

1、当用户请求到达Director Server,此时请求的数据报文会先到内核空间的PREROUTING链。此时报文的源IP为CIP,目标IP为VIP 。

2、PREROUTING检查发现数据包的目标IP是本机,将数据包送至INPUT链

3、IPVS比对数据包请求的服务是否为集群服务,若是,在请求报文的首部再次封装一层IP报文,封装源IP为为DIP,目标IP为RIP。然后发至POSTROUTING链。此时源IP为DIP,目标IP为RIP

4、POSTROUTING链根据最新封装的IP报文,将数据包发至RS(因为在外层封装多了一层IP首部,所以可以理解为此时通过隧道传输)。此时源IP为DIP,目标IP为RIP

5、RS接收到报文后发现是自己的IP地址,就将报文接收下来,拆除掉最外层的IP后,会发现里面还有一层IP首部,而且目标是自己的lo接口VIP,那么此时RS开始处理此请求,处理完成之后,通过lo接口送给eth0网卡,然后向外传递。此时的源IP地址为VIP,目标IP为CIP

RIP、VIP、DIP全是公网地址

RS的网关不会也不可能指向DIP

所有的请求报文经由Director Server,但响应报文必须不能进过Director Server

不支持端口映射

RS的系统必须支持隧道

LVS服务器:192.168.56.100

RS服务器:192.168.56.101,192.168.56.102,192.168.56.103

4.4.5 ### 系统配置 vim /etc/sysctl.conf

4.5.5 ### 系统配置 vim /etc/sysctl.conf

【负载均衡器】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引用不当,请联系我们修改。

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本站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对本内容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2913721942@qq.com核实处理,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负载均衡器(负载均衡器会定期向什么发送请求)
本文地址: https://solustack.com/26877.html

相关推荐:

网友留言:

我要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