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服务器免费试用

memcached的简单介绍

服务器知识 0 1184

本文目录:

  • 1、Memcached真的过时了吗?
  • 2、什么是memcached
  • 3、Memcached
  • 4、如何配置Memcached服务器
  • 5、redis和memcached的区别

Memcached真的过时了吗?

这个其实没有什么过时不过时,都是依据你自己的需求和看法来选择。

memcached是一套分布式的快取系统,当初是Danga Interactive为了LiveJournal所发展的,但被许多软件(如MediaWiki)所使用。这是一套开放源代码软件,以BSD license授权协议。

memcached缺乏认证以及安全管制,这代表应该将memcached服务器放置在防火墙后。

memcached的API使用32位元的循环冗余校验(CRC-32)计算键值后,将资料分散在不同的机器上。当表格满了以后,接下来新增的资料会以LRU机制替换掉。

由于memcached通常只是当作快取系统使用,所以使用memcached的应用程式在写回较慢的系统时(像是后端的数据库)需要额外的程式码更新memcached内的资料。

memcached 是以LiveJournal 旗下Danga Interactive 公司的Brad Fitzpatric 为首开发的一款软件。已成为mixi、hatena、Facebook、Vox、LiveJournal等众多服务中提高Web应用扩展性的重要因素。

许多Web应用都将数据保存到RDBMS中,应用服务器从中读取数据并在浏览器中显示。但随着数据量的增大、访问的集中,就会出现RDBMS的负担加重、数据库响应恶化、网站显示延迟等重大影响。

这时就该memcached大显身手了。memcached是高性能的分布式内存缓存服务器。一般的使用目的是,通过缓存数据库查询结果,减少数据库访问次数,以提高动态Web应用的速度、提高可扩展性。

Memcached 的守护进程(daemon )是用C写的,但是客户端可以用任何语言来编写,并通过memcached协议与守护进程通信。但是它并不提供冗余(例如,复制其hashmap条目);当某个服务器S停止运行或崩溃了,所有存放在S上的键/值对都将丢失。

Memcached由Danga Interactive开发,其最新版本发布于2010年,作者为Anatoly Vorobey和Brad Fitzpatrick。用于提升LiveJournal . com访问速度的。LJ每秒动态页面访问量几千次,用户700万。

Memcached将数据库负载大幅度降低,更好的分配资源,更快速访问。

什么是memcached

memcached是一种高性能的内存式缓存系统,通过将数据存储在内存中减少读取数据库的次数

Memcached

Memcached报错:CLIENT_ERROR bad data chunk

这是因为存储的字节长度与指定的长度不匹配造成的,如:

set username 0 0 2

你是打算存储两个字节,但如果你输入不等于2个字节就会报

CLIENT_ERROR bad data chunk

错误,注意必须是2个,多于或少于2个字节都会报这个错误。

Ubuntu

sudo apt-get install memcached

sudo service memcached status/stop/start/restart

Linux下设置memcached访问IP

vim /etc/memcached.conf

注释掉-l 127.0.0.1

sudo service memcached restart

一、安装gcc

由于memcached和libevent是由C编写的,所以首先确保你的系统安装了gcc,如果没有安装,使用yum安装即可

$ yum -y install gcc

$ yum -y install gcc-c++

$ gcc --version

二、安装libevent

wget

$ tar -xzf libevent-2.0.21-stable.tar.gz

$ cd libevent-2.0.21-stable

$ ./configure --prefix=/usr

$ make

$ make install

安装完后可以查看下/usr/lib是否有libevent等文件(ls -al /usr/lib | grep libevent)

#如果时间不对,需要修改系统时间

三、安装memcached

wget

$ tar xzvf memcached-1.4.15.tar.gz

$ cd memcached-1.4.15

$ ./configure --with-libevent=/usr

$ make

$ make install

安装结果(ls -al /usr/local/bin/memcached)

四、启动memcached

memcached -d -m 512 -p 11211 -u root -c 256 -P /var/run/memcached.pid

五、关闭防火墙11211端口

$ vi /etc/sysconfig/iptables

-A INPUT -m state --state NEW -m tcp -p tcp --dport 11211 -j ACCEPT

$ service iptables restart

六、telnet访问

然后就可以使用telnet,来测试memcache的连接状态,如果没有安装telnet服务,可以执行

$ yum install telnet-server #安装服务

$ yum install telnet #安装命令

然后编辑vi /etc/xinetd.d/telnet文件,激活telnet,默认是禁用的,默认为yes,需要改成no

disable = no

然后重启服务,执行命令

$ service xinetd restart

然后就可以测试memcached的连接,执行命令

$ telnet 127.0.0.1 11211

输入stats,会输出memcache的一些连接信息,包括PID

如果需要退出,则执行quit命令即可

如何配置Memcached服务器

Windows下的Memcache安装

1. 下载memcache的windows稳定版,解压放某个盘下面,比如在c:\memcached

2. 在终端(也即cmd命令界面)下输入 c:\memcached\memcached.exe -d install --安装memcached成为服务,这样才能正常运行,否则运行失败!

3. 再输入: c:\memcached\memcached.exe -d start --启动memcached的。

以后memcached将作为windows的一个服务每次开机时自动启动。这样服务器端已经安装完毕了。

Linux下的安装:

1.下载memcached和libevent,放到 /tmp 目录下

# cd /tmp

# wget

# wget

2.先安装libevent:

# tar zxvf libevent-1.2.tar.gz

# cd libevent-1.2

# ./configure –prefix=/usr

# make

# make install

3.测试libevent是否安装成功:

# ls -al /usr/lib | grep libevent

lrwxrwxrwx 1 root root 21 11?? 12 17:38 libevent-1.2.so.1 - libevent-1.2.so.1.0.3

-rwxr-xr-x 1 root root 263546 11?? 12 17:38 libevent-1.2.so.1.0.3

-rw-r–r– 1 root root 454156 11?? 12 17:38 libevent.a

-rwxr-xr-x 1 root root 811 11?? 12 17:38 libevent.la

lrwxrwxrwx 1 root root 21 11?? 12 17:38 libevent.so - libevent-1.2.so.1.0.3

4.安装memcached,同时需要安装中指定libevent的安装位置:

# cd /tmp

# tar zxvf memcached-1.2.0.tar.gz

# cd memcached-1.2.0

# ./configure –with-libevent=/usr

# make

# make install

如果中间出现报错,请仔细检查错误信息,按照错误信息来配置或者增加相应的库或者路径。

安装完成后会把memcached放到 /usr/local/bin/memcached ,

5.测试是否成功安装memcached:

# ls -al /usr/local/bin/mem*

-rwxr-xr-x 1 root root 137986 11?? 12 17:39 /usr/local/bin/memcached

-rwxr-xr-x 1 root root 140179 11?? 12 17:39 /usr/local/bin/memcached-debug

memcached的基本设置:

1.启动Memcache的服务器端:

# /usr/local/bin/memcached -d -m 10 -u root -l 192.168.0.200 -p 12000 -c 256 -P /tmp/memcached.pid

-d选项是启动一个守护进程,

-m是分配给Memcache使用的内存数量,单位是MB,这里是10MB,

-u是运行Memcache的用户,这里是root,

-l是监听的服务器IP地址,如果有多个地址的话,这里指定了服务器的IP地址192.168.0.200,

-p是设置Memcache监听的端口,这里设置了12000,最好是1024以上的端口,

-c选项是最大运行的并发连接数,默认是1024,这里设置了256,按照你服务器的负载量来设定,

-P是设置保存Memcache的pid文件,这里是保存在 /tmp/memcached.pid,

2.如果要结束Memcache进程,执行:

# kill `cat /tmp/memcached.pid`

也可以启动多个守护进程,不过端口不能重复。

3.重启apache,service httpd restart

java的客户端连接程序:

将java_memcached-release_1.6.zip解压后的目录中的java_memcached-release_2.0.jar文件复制到java项目的lib目录下。

package utils.cache;

import java.util.Date;

import com.danga.MemCached.MemCachedClient;

import com.danga.MemCached.SockIOPool;

/**

* 使用memcached的缓存实用类.

*/

public class MemCached

{

// 创建全局的唯一实例

protected static MemCachedClient mcc = new MemCachedClient();

protected static MemCached memCached = new MemCached();

// 设置与缓存服务器的连接池

static {

// 服务器列表和其权重

String[] servers = {"127.0.0.1:11211"};

Integer[] weights = {3};

// 获取socke连接池的实例对象

SockIOPool sockIOPool = SockIOPool.getInstance();

// 设置服务器信息

sockIOPool.setServers( servers );

sockIOPool.setWeights( weights );

// 设置初始连接数、最小和最大连接数以及最大处理时间

sockIOPool.setInitConn( 5 );

sockIOPool.setMinConn( 5 );

sockIOPool.setMaxConn( 250 );

sockIOPool.setMaxIdle( 1000 * 60 * 60 * 6 );

// 设置主线程的睡眠时间

sockIOPool.setMaintSleep( 30 );

// 设置TCP的参数,连接超时等

sockIOPool.setNagle( false );

sockIOPool.setSocketTO( 3000 );

sockIOPool.setSocketConnectTO( 0 );

//sockIOPool.setFailover(bFailover);

//sockIOPool.setAliveCheck(bAliveCheck);

// 初始化连接池

sockIOPool.initialize();

// 压缩设置,超过指定大小(单位为K)的数据都会被压缩

if (memCachedClient == null)

{

mcc = new MemCachedClient(sPoolName);

mcc.setCompressEnable(true);

mcc.setCompressThreshold(4096);

mcc.setPrimitiveAsString(true);

}

}

/*

h3基于Spring的配置,如下:/h3

pre

bean id="memCachedService" class="cha-96b6-f6af-e8e1-fffb com.ms.memcached.MemCachedServiceImpl"

constructor-arg index="0" value="${memcached.pool.name}" /

constructor-arg index="1" value="${memcached.pool.servers}" /

constructor-arg index="2" value="${memcached.pool.initConn}" /

constructor-arg index="3" value="${memcached.pool.maxConn}" /

constructor-arg index="4" value="${memcached.pool.minConn}" /

constructor-arg index="5" value="${memcached.pool.socketTO}" /

constructor-arg index="6" value="${memcached.pool.maintSleep}" /

constructor-arg index="7" value="${memcached.pool.nagle}" /

constructor-arg index="8" value="${memcached.pool.failover}" /

constructor-arg index="9" value="${memcached.pool.aliveCheck}" /

/bean

/pre

h3利用com.MS.cache.properties来设置参数,如下:/h3

pre

memcached.pool.name = MS

memcached.pool.servers = 192.168.9.132:12000,192.168.9.133:12000

memcached.pool.initConn = 128

memcached.pool.maxConn = 1024

memcached.pool.minConn = 20

memcached.pool.socketTO = 3000

memcached.pool.maintSleep = 30

memcached.pool.nagle = false

memcached.pool.failover = true

memcached.pool.aliveCheck = true

/pre

*/

/**

* 保护型构造方法,不允许实例化!

*/

protected MemCached()

{

}

/**

* 获取唯一实例.

*/

public static MemCached getInstance()

{

return memCached;

}

/**

* 添加一个指定的值到缓存中.

* @param key

* @param value

*/

//新增指定key的缓存内容,但不覆盖已存在的内容。

public boolean add(String key, Object value)

{

return mcc.add(key, value);

}

//expiry过期时间

public boolean add(String key, Object value, Date expiry)

{

return mcc.add(key, value, expiry);

}

//新增或覆盖指定Key的缓存内容

public boolean set(String key, Object value)

{

return mcc.set(key, value);

}

//lExpiry过期时间

public boolean set(String key, Object value, long lExpiry)

{

return mcc.set(key, value, new Date(lExpiry));

}

//根据指定的Key获取缓存内容

public boolean get(String key)

{

return mcc.get(key);

}

//根据指定Key更新缓存内容

public boolean replace(String key, Object value)

{

return mcc.replace(key, value);

}

//lExpiry 指定的时间

public boolean replace(String key, Object value, long lExpiry)

{

return mcc.replace(key, value, new Date(lExpiry));

}

//根据指定Key删除缓存内容

public boolean delete(String key, Object value)

{

return mcc.delete(key, value);

}

//根据指定Key在指定时间后删除缓存内容

public boolean delete(String key, Object value, long lExpiry)

{

return mcc.delete(key, value, new Date(lExpiry));

}

//检测Cache中当前Key是否存在

public boolean exists(String key)

{

return mcc.exists(key);

}

//根据指定一批Key批量获取缓存内容。

/*

* @param sKeys 指定的一批Key。

* @return Object[oValue]

*/

public Object[] getMultiArray(String[] sKeys) throws ServiceException

{

return memCachedClient.getMultiArray(sKeys);

}

/**

* 根据指定一批Key批量获取缓存内容。

*

* @param sKeys 指定的一批Key。

* @return MapsKey, oValue

*/

public MapString, Object getMulti(String[] sKeys) throws ServiceException

{

return memCachedClient.getMulti(sKeys);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MemCached memCached= MemCached.getInstance();

memCached.add("hello", 234);

System.out.print("get value : " + memCached.get("hello"));

}

}

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简单的像main方法中操作的一样存入一个变量,然后再取出进行查看,我们可以看到先调用了add,然后再进行get,我们运行一次 后,234这个值已经被我们存入了memcached的缓存中的了,我们将main方法中红色的那一行注释掉后,我们再运行还是可以看到get到的 value也是234,即缓存中我们已经存在了数据了。

对基本的数据我们可以操作,对于普通的POJO而言,如果要进行存储的话,那么比如让其实现java.io.Serializable接口,因为 memcached是一个分布式的缓存服务器,多台服务器间进行数据共享需要将对象序列化的,所以必须实现该接口,否则会报错的。

Entity

/**

* 获取当前实体的缓存Id

*

* @return

*/

public String getCacheId()

{

return getCacheId(this.getClass(), sBreedId);

}

get

public Breed getBreedById(String sBreedId) throws ServiceException

{

Breed breed = (Breed)memCachedService.get(getCacheId(Breed.class, sBreedId));

if(breed == null)

{

breed = service.get("breed.getBreedById", sBreedId);

if(breed != null)

{

memCachedService.set(breed.getBreedId(), breed);

}

}

return breed;

}

save

memCachedService.set(spider.getCacheId(), breed);

update

memCachedService.replace(spider.getCacheId(), breed);

remove

memCachedService.delete(getCacheId(Spider.class, IbreedId));

memCachedService.delete(breed.getCacheId());

listAll

public List listAll() throws ServiceException

{

List breeds = new ArrayList ();

List breedIds = (List)memCachedService.get(getKeyByMap("Breed", null));

if(ObjectUtils.isEmpty(breedIds))

{

breeds = service.list("breed.getAllBreed", null);

if (!ObjectUtils.isEmpty(breeds))

{

breedIds = new ArrayList();

for (Breed breed : breeds)

{

breedIds.add(breed.getBreedId());

}

memCachedService.set(getKeyByMap("Breed", null), breedIds);

}

}

else

{

for (String sBreedId : breedIds)

{

Breed breed = getBreedById(sBreedId);

if (breed != null)

{

breeds.add(breed);

}

}

}

return breeds;

}

redis和memcached的区别

Redis的作者Salvatore Sanfilippo曾经对这两种基于内存的数据存储系统进行过比较:

1、Redis支持服务器端的数据操作:Redis相比Memcached来说,拥有更多的数据结构和并支持更丰富的数据操作,通常在Memcached里,你需要将数据拿到客户端来进行类似的修改再set回去。这大大增加了网络IO的次数和数据体积。在Redis中,这些复杂的操作通常和一般的GET/SET一样高效。所以,如果需要缓存能够支持更复杂的结构和操作,那么Redis会是不错的选择。

2、内存使用效率对比:使用简单的key-value存储的话,Memcached的内存利用率更高,而如果Redis采用hash结构来做key-value存储,由于其组合式的压缩,其内存利用率会高于Memcached。

3、性能对比:由于Redis只使用单核,而Memcached可以使用多核,所以平均每一个核上Redis在存储小数据时比Memcached性能更高。而在100k以上的数据中,Memcached性能要高于Redis,虽然Redis最近也在存储大数据的性能上进行优化,但是比起Memcached,还是稍有逊色。

具体为什么会出现上面的结论,以下为收集到的资料:

1、数据类型支持不同

与Memcached仅支持简单的key-value结构的数据记录不同,Redis支持的数据类型要丰富得多。最为常用的数据类型主要由五种:String、Hash、List、Set和Sorted Set。Redis内部使用一个redisObject对象来表示所有的key和value。redisObject最主要的信息如图所示:

type代表一个value对象具体是何种数据类型,encoding是不同数据类型在redis内部的存储方式,比如:type=string代表value存储的是一个普通字符串,那么对应的encoding可以是raw或者是int,如果是int则代表实际redis内部是按数值型类存储和表示这个字符串的,当然前提是这个字符串本身可以用数值表示,比如:”123″ “456”这样的字符串。只有打开了Redis的虚拟内存功能,vm字段字段才会真正的分配内存,该功能默认是关闭状态的。

1)String

常用命令:set/get/decr/incr/mget等;

应用场景:String是最常用的一种数据类型,普通的key/value存储都可以归为此类;

实现方式:String在redis内部存储默认就是一个字符串,被redisObject所引用,当遇到incr、decr等操作时会转成数值型进行计算,此时redisObject的encoding字段为int。

2)Hash

常用命令:hget/hset/hgetall等

应用场景:我们要存储一个用户信息对象数据,其中包括用户ID、用户姓名、年龄和生日,通过用户ID我们希望获取该用户的姓名或者年龄或者生日;

实现方式:Redis的Hash实际是内部存储的Value为一个HashMap,并提供了直接存取这个Map成员的接口。如图所示,Key是用户ID, value是一个Map。这个Map的key是成员的属性名,value是属性值。这样对数据的修改和存取都可以直接通过其内部Map的Key(Redis里称内部Map的key为field), 也就是通过 key(用户ID) + field(属性标签) 就可以操作对应属性数据。当前HashMap的实现有两种方式:当HashMap的成员比较少时Redis为了节省内存会采用类似一维数组的方式来紧凑存储,而不会采用真正的HashMap结构,这时对应的value的redisObject的encoding为zipmap,当成员数量增大时会自动转成真正的HashMap,此时encoding为ht。

3)List

常用命令:lpush/rpush/lpop/rpop/lrange等;

应用场景:Redis list的应用场景非常多,也是Redis最重要的数据结构之一,比如twitter的关注列表,粉丝列表等都可以用Redis的list结构来实现;

实现方式:Redis list的实现为一个双向链表,即可以支持反向查找和遍历,更方便操作,不过带来了部分额外的内存开销,Redis内部的很多实现,包括发送缓冲队列等也都是用的这个数据结构。

4)Set

常用命令:sadd/spop/smembers/sunion等;

应用场景:Redis set对外提供的功能与list类似是一个列表的功能,特殊之处在于set是可以自动排重的,当你需要存储一个列表数据,又不希望出现重复数据时,set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并且set提供了判断某个成员是否在一个set集合内的重要接口,这个也是list所不能提供的;

实现方式:set 的内部实现是一个 value永远为null的HashMap,实际就是通过计算hash的方式来快速排重的,这也是set能提供判断一个成员是否在集合内的原因。

5)Sorted Set

常用命令:zadd/zrange/zrem/zcard等;

应用场景:Redis sorted set的使用场景与set类似,区别是set不是自动有序的,而sorted set可以通过用户额外提供一个优先级(score)的参数来为成员排序,并且是插入有序的,即自动排序。当你需要一个有序的并且不重复的集合列表,那么可以选择sorted set数据结构,比如twitter 的public timeline可以以发表时间作为score来存储,这样获取时就是自动按时间排好序的。

实现方式:Redis sorted set的内部使用HashMap和跳跃表(SkipList)来保证数据的存储和有序,HashMap里放的是成员到score的映射,而跳跃表里存放的是所有的成员,排序依据是HashMap里存的score,使用跳跃表的结构可以获得比较高的查找效率,并且在实现上比较简单。

2、内存管理机制不同

在Redis中,并不是所有的数据都一直存储在内存中的。这是和Memcached相比一个最大的区别。当物理内存用完时,Redis可以将一些很久没用到的value交换到磁盘。Redis只会缓存所有的key的信息,如果Redis发现内存的使用量超过了某一个阀值,将触发swap的操作,Redis根据“swappability = age*log(size_in_memory)”计算出哪些key对应的value需要swap到磁盘。然后再将这些key对应的value持久化到磁盘中,同时在内存中清除。这种特性使得Redis可以保持超过其机器本身内存大小的数据。当然,机器本身的内存必须要能够保持所有的key,毕竟这些数据是不会进行swap操作的。同时由于Redis将内存中的数据swap到磁盘中的时候,提供服务的主线程和进行swap操作的子线程会共享这部分内存,所以如果更新需要swap的数据,Redis将阻塞这个操作,直到子线程完成swap操作后才可以进行修改。当从Redis中读取数据的时候,如果读取的key对应的value不在内存中,那么Redis就需要从swap文件中加载相应数据,然后再返回给请求方。 这里就存在一个I/O线程池的问题。在默认的情况下,Redis会出现阻塞,即完成所有的swap文件加载后才会相应。这种策略在客户端的数量较小,进行批量操作的时候比较合适。但是如果将Redis应用在一个大型的网站应用程序中,这显然是无法满足大并发的情况的。所以Redis运行我们设置I/O线程池的大小,对需要从swap文件中加载相应数据的读取请求进行并发操作,减少阻塞的时间。

对于像Redis和Memcached这种基于内存的数据库系统来说,内存管理的效率高低是影响系统性能的关键因素。传统C语言中的malloc/free函数是最常用的分配和释放内存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存在着很大的缺陷:首先,对于开发人员来说不匹配的malloc和free容易造成内存泄露;其次频繁调用会造成大量内存碎片无法回收重新利用,降低内存利用率;最后作为系统调用,其系统开销远远大于一般函数调用。所以,为了提高内存的管理效率,高效的内存管理方案都不会直接使用malloc/free调用。Redis和Memcached均使用了自身设计的内存管理机制,但是实现方法存在很大的差异,下面将会对两者的内存管理机制分别进行介绍。

Memcached默认使用Slab Allocation机制管理内存,其主要思想是按照预先规定的大小,将分配的内存分割成特定长度的块以存储相应长度的key-value数据记录,以完全解决内存碎片问题。Slab Allocation机制只为存储外部数据而设计,也就是说所有的key-value数据都存储在Slab Allocation系统里,而Memcached的其它内存请求则通过普通的malloc/free来申请,因为这些请求的数量和频率决定了它们不会对整个系统的性能造成影响Slab Allocation的原理相当简单。 如图所示,它首先从操作系统申请一大块内存,并将其分割成各种尺寸的块Chunk,并把尺寸相同的块分成组Slab Class。其中,Chunk就是用来存储key-value数据的最小单位。每个Slab Class的大小,可以在Memcached启动的时候通过制定Growth Factor来控制。假定图中Growth Factor的取值为1.25,如果第一组Chunk的大小为88个字节,第二组Chunk的大小就为112个字节,依此类推。

当Memcached接收到客户端发送过来的数据时首先会根据收到数据的大小选择一个最合适的Slab Class,然后通过查询Memcached保存着的该Slab Class内空闲Chunk的列表就可以找到一个可用于存储数据的Chunk。当一条数据库过期或者丢弃时,该记录所占用的Chunk就可以回收,重新添加到空闲列表中。从以上过程我们可以看出Memcached的内存管理制效率高,而且不会造成内存碎片,但是它最大的缺点就是会导致空间浪费。因为每个Chunk都分配了特定长度的内存空间,所以变长数据无法充分利用这些空间。如图 所示,将100个字节的数据缓存到128个字节的Chunk中,剩余的28个字节就浪费掉了。

Redis的内存管理主要通过源码中zmalloc.h和zmalloc.c两个文件来实现的。Redis为了方便内存的管理,在分配一块内存之后,会将这块内存的大小存入内存块的头部。如图所示,real_ptr是redis调用malloc后返回的指针。redis将内存块的大小size存入头部,size所占据的内存大小是已知的,为size_t类型的长度,然后返回ret_ptr。当需要释放内存的时候,ret_ptr被传给内存管理程序。通过ret_ptr,程序可以很容易的算出real_ptr的值,然后将real_ptr传给free释放内存。

Redis通过定义一个数组来记录所有的内存分配情况,这个数组的长度为ZMALLOC_MAX_ALLOC_STAT。数组的每一个元素代表当前程序所分配的内存块的个数,且内存块的大小为该元素的下标。在源码中,这个数组为zmalloc_allocations。zmalloc_allocations[16]代表已经分配的长度为16bytes的内存块的个数。zmalloc.c中有一个静态变量used_memory用来记录当前分配的内存总大小。所以,总的来看,Redis采用的是包装的mallc/free,相较于Memcached的内存管理方法来说,要简单很多。

3、数据持久化支持

Redis虽然是基于内存的存储系统,但是它本身是支持内存数据的持久化的,而且提供两种主要的持久化策略:RDB快照和AOF日志。而memcached是不支持数据持久化操作的。

1)RDB快照

Redis支持将当前数据的快照存成一个数据文件的持久化机制,即RDB快照。但是一个持续写入的数据库如何生成快照呢?Redis借助了fork命令的copy on write机制。在生成快照时,将当前进程fork出一个子进程,然后在子进程中循环所有的数据,将数据写成为RDB文件。我们可以通过Redis的save指令来配置RDB快照生成的时机,比如配置10分钟就生成快照,也可以配置有1000次写入就生成快照,也可以多个规则一起实施。这些规则的定义就在Redis的配置文件中,你也可以通过Redis的CONFIG SET命令在Redis运行时设置规则,不需要重启Redis。

Redis的RDB文件不会坏掉,因为其写操作是在一个新进程中进行的,当生成一个新的RDB文件时,Redis生成的子进程会先将数据写到一个临时文件中,然后通过原子性rename系统调用将临时文件重命名为RDB文件,这样在任何时候出现故障,Redis的RDB文件都总是可用的。同时,Redis的RDB文件也是Redis主从同步内部实现中的一环。RDB有他的不足,就是一旦数据库出现问题,那么我们的RDB文件中保存的数据并不是全新的,从上次RDB文件生成到Redis停机这段时间的数据全部丢掉了。在某些业务下,这是可以忍受的。

2)AOF日志

AOF日志的全称是append only file,它是一个追加写入的日志文件。与一般数据库的binlog不同的是,AOF文件是可识别的纯文本,它的内容就是一个个的Redis标准命令。只有那些会导致数据发生修改的命令才会追加到AOF文件。每一条修改数据的命令都生成一条日志,AOF文件会越来越大,所以Redis又提供了一个功能,叫做AOF rewrite。其功能就是重新生成一份AOF文件,新的AOF文件中一条记录的操作只会有一次,而不像一份老文件那样,可能记录了对同一个值的多次操作。其生成过程和RDB类似,也是fork一个进程,直接遍历数据,写入新的AOF临时文件。在写入新文件的过程中,所有的写操作日志还是会写到原来老的AOF文件中,同时还会记录在内存缓冲区中。当重完操作完成后,会将所有缓冲区中的日志一次性写入到临时文件中。然后调用原子性的rename命令用新的AOF文件取代老的AOF文件。

AOF是一个写文件操作,其目的是将操作日志写到磁盘上,所以它也同样会遇到我们上面说的写操作的流程。在Redis中对AOF调用write写入后,通过appendfsync选项来控制调用fsync将其写到磁盘上的时间,下面appendfsync的三个设置项,安全强度逐渐变强。

appendfsync no 当设置appendfsync为no的时候,Redis不会主动调用fsync去将AOF日志内容同步到磁盘,所以这一切就完全依赖于操作系统的调试了。对大多数Linux操作系统,是每30秒进行一次fsync,将缓冲区中的数据写到磁盘上。

appendfsync everysec 当设置appendfsync为everysec的时候,Redis会默认每隔一秒进行一次fsync调用,将缓冲区中的数据写到磁盘。但是当这一次的fsync调用时长超过1秒时。Redis会采取延迟fsync的策略,再等一秒钟。也就是在两秒后再进行fsync,这一次的fsync就不管会执行多长时间都会进行。这时候由于在fsync时文件描述符会被阻塞,所以当前的写操作就会阻塞。所以结论就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Redis会每隔一秒进行一次fsync。在最坏的情况下,两秒钟会进行一次fsync操作。这一操作在大多数数据库系统中被称为group commit,就是组合多次写操作的数据,一次性将日志写到磁盘。

appednfsync always 当设置appendfsync为always时,每一次写操作都会调用一次fsync,这时数据是最安全的,当然,由于每次都会执行fsync,所以其性能也会受到影响。

对于一般性的业务需求,建议使用RDB的方式进行持久化,原因是RDB的开销并相比AOF日志要低很多,对于那些无法忍数据丢失的应用,建议使用AOF日志。

4、集群管理的不同

Memcached是全内存的数据缓冲系统,Redis虽然支持数据的持久化,但是全内存毕竟才是其高性能的本质。作为基于内存的存储系统来说,机器物理内存的大小就是系统能够容纳的最大数据量。如果需要处理的数据量超过了单台机器的物理内存大小,就需要构建分布式集群来扩展存储能力。

Memcached本身并不支持分布式,因此只能在客户端通过像一致性哈希这样的分布式算法来实现Memcached的分布式存储。下图给出了Memcached的分布式存储实现架构。当客户端向Memcached集群发送数据之前,首先会通过内置的分布式算法计算出该条数据的目标节点,然后数据会直接发送到该节点上存储。但客户端查询数据时,同样要计算出查询数据所在的节点,然后直接向该节点发送查询请求以获取数据。

相较于Memcached只能采用客户端实现分布式存储,Redis更偏向于在服务器端构建分布式存储。最新版本的Redis已经支持了分布式存储功能。Redis Cluster是一个实现了分布式且允许单点故障的Redis高级版本,它没有中心节点,具有线性可伸缩的功能。下图给出Redis Cluster的分布式存储架构,其中节点与节点之间通过二进制协议进行通信,节点与客户端之间通过ascii协议进行通信。在数据的放置策略上,Redis Cluster将整个key的数值域分成4096个哈希槽,每个节点上可以存储一个或多个哈希槽,也就是说当前Redis Cluster支持的最大节点数就是4096。Redis Cluster使用的分布式算法也很简单:crc16( key ) % HASH_SLOTS_NUMBER。

为了保证单点故障下的数据可用性,Redis Cluster引入了Master节点和Slave节点。在Redis Cluster中,每个Master节点都会有对应的两个用于冗余的Slave节点。这样在整个集群中,任意两个节点的宕机都不会导致数据的不可用。当Master节点退出后,集群会自动选择一个Slave节点成为新的Master节点。

【memcached】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引用不当,请联系我们修改。

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本站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对本内容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2913721942@qq.com核实处理,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memcached的简单介绍
本文地址: https://solustack.com/20435.html

相关推荐:

网友留言:

我要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